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这个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恩格斯指出,《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也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部“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写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在英、法等国取得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斗争日益激烈。一些国家爆发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7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在这些斗争中,无产阶级已经提出自己的阶级要求,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因为缺乏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斗争都先后失败了。
面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并且期望在运动中创立共产党组织,并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工人阶级。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846年,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作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初步准备。此后,又把国际性革命团体正义者同盟彻底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使之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雏形。1847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草拟了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宣言》。
主要内容
《宣言》包括七篇序言、引言,四章正文。
《1872年德文版序言》主要是说明,25年的实践证明,不管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1882年俄文版序言》明确说明,《宣言》的任务,就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1883年德文版序言》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人写的。说明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
《1888年英文版序言》,恩格斯回顾了《宣言》的翻译出版情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情况,说明《宣言》之所以不叫社会主义宣言,是因为所谓社会主义者,一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二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
《1890年德文版序言》,恩格斯回顾了《宣言》出版后发生的一些事情,重申了前面几篇序言中的重要观点。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恩格斯指出,《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恩格斯回顾了在1848年3月18日发生在米兰和柏林的革命,说明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意大利诗人但丁为标志的。
“引言”集中讲《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目的和任务。
共产主义在欧洲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政治势力,引起了一切旧势力的恐慌,于是他们编造神话,进行诬蔑,加以“围剿”。为了回敬反动势力的攻击,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宣言,用多种文字公布于世。
第一章 资产者和无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首先,着重论述阶级斗争学说,说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分析各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特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但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社会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其次,考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起过 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仍然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其自身无法解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灭亡是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次,考察无产阶级的发展过程,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也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的日益发展壮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
首先,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具有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在理论方面,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目的,具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这就使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最近的目的是形成强大的阶级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长远目标是顺从阶级斗争的历史,推动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批驳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谬论。资产阶级从其阶级私利出发,认为共产党要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个人财产,消灭自由和个性,消灭家庭和教育,取消祖国和民族,废除“永恒的真理”,等等。针对这些谬论,《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主义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共产主义要消灭建立在私人发财基础上的家庭;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共产主义的实现使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最后,《宣言》从意识形态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批驳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废除宗教、道德、自由、正义等所谓“永恒真理”的攻击。
再次,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权,就可以利用它来一步一步地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把它集中到“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为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取十个方面的经济措施,来完成全部生产方式的变革。在那时,“代替那存在着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社会,即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其社会阶级根源和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
首先,批判了反动的社会主义,主要是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批判资产阶级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前进,而是为了停止不前或者把历史拉回到过去,这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所以是反动的。
其次,批判了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是在无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向资本主义制度发动进攻的时候出现的,是以消除社会的弊端,保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为目的的。他们或者认为资产阶级统治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或者企图通过某种改良来改善社会制度,以便使无产阶级放弃一切政治斗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再次,批判了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反映了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在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是不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力量。因此,他们设计出一些理想社会的方案,并把实现这种方案的希望寄托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希望用和平途径和示范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他们的著作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宝贵教材。随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失去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四章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从共产党对待各种反对党的态度上,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说明共产党在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必须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前斗争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并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未来。阐述了在不同国家领导革命时,要坚持党的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
在《宣言》的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气势磅礴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宣言》结束时,提出了充满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当代启示
《宣言》公开发表已经过去160多年了。在这160多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运动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重读《宣言》,会有许多的启示和感想。
首先,《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说过:“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最主要的是: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即唯物主义历史观;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迄今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代替那存在着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等。《宣言》阐述的这些基本原理,有的已经被后来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有的被后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等国家的革命胜利所证明,有的将会被未来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证明。所以,对于这些基本原理,我们要坚信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其次,《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恩格斯在世时多次提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后来又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曾说:“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再次强调:“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应用,也是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阅读党员:王渊 胡晓峰 梁宏晖 何元宾 郑毓青 卓琳琳 郭彩霞 薛继晶 沈锦泉 李娟 林锋琳 赵源泉
未阅读党员:何海防 陈玉水 钟少君 郑海燕 黄智跃 林建新 黄海霞 卓怀国 林建明 肖强 祁特丽 郑勇峰 黄兵 黄家红 许启新 方向明 李琼 林建国 黄梅萍 林丽 陈亦男 郑雪凡 吴志娟 官荔颖 陈风山 龚哲山 范奇平 吕志忠 李丽阳 彭少萍 林巧鹏 吴占春 章益捷 周敏 林伟立 曾云 黄婕 唐慧敏 王婵娟 蔡晓华 黄群山 吴志斌 许文东 宋奋勇 张志毅 林海珊 林健 唐丽红 曾俊飞 林剑峰 魏建武 陈梅 肖慧婵 方华威 林丽芳 姚姗姗 严智春 郭冰青 林志洪 杨青 林赛君 陈清霞 林晓华 陈莺莺 胡超明 林小妹 张正阳 陈霜 蚁金松 朱霞清 林奇霞 阮茁茁 郑玉桂 蔡科 吴萍萍 黄洪飞 陈益周 宋桂芳 祁君英 陈建英 郑剑伟 蔡洪洪 严益水 林丹 程军霞 陈淑金 陈慧芳 黄荔萍 佘凌凌 李冰 林丽银 郑珊 林绍敏 翁秀娟 陈雪斌 苏金珠 林素钦 杨萍 章晶晶 蒲朝云 陆莉梅 徐晶晶 谷营 郑倩倩 何涵静 陈秋霜 李佳思 孙丽彬 陈朝阳 施银辉 林玲 陈国勇 林清宇 吴建方 陈少娴 陈祖武 吴荣华 俞振洋 李惠敏 陈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