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探索科技奥秘 践行使命担当”的横幅在莆田市科技馆前展开,莆田五中的学子们循着省教育厅等二十四部门联合开展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百馆千所”活动的号召,踏入这座科学的“沉浸式课堂”——在这里,公式化的科学原理化为可触、可感、可操作的体验,课本里的知识将与场馆中的装置碰撞出好奇与思考的火花。
此次莆田五中走进市科技馆的“百馆千所”实践,是科学教育“知行合一”的生动落地:一方面,它以科技馆的互动装置为载体,让抽象的物理、天文、声学等知识从课本走向实践,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活动以“使命担当”为内核,让学生在接触前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感知科技发展的力量,建立“以科学赋能成长、以知识担当使命”的认知,是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协同培育。

五中学子们身着校服,以科技馆现代建筑为背景定格合影,横幅上的“百馆千所”与活动主题,标注着这场科学教育实践的起点——学校与场馆的联动,让科学教育跳出课堂的边界。

围绕巨型天体装置,学生们在立体空间中观察天体结构与运行轨迹,将物理学科的“宇宙天体”知识从平面课本转化为三维的空间体验,深化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特制篮球互动空间里,学生投掷篮球时观察轨迹变化,在趣味游戏中感知力的方向、加速度的作用,让牛顿运动定律从公式变为可体验的生活现象。

面对“旋转的金蛋”装置,学生们动手操作并研读原理说明,在电磁感应的实验中,亲手验证电与磁的转化逻辑,培养从现象推导科学规律的思维。

“自己拉自己”的滑轮装置前,学生们通过拉力体验省力杠杆的作用,在亲身体验中验证简单机械的力学原理,理解机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操作球形旋转装置时,学生在失重与平衡的体感中,直观感受惯性、离心力的物理效应,让抽象的力学概念与身体感知深度结合。

巨型轮状骑行装置里,学生在旋转中感受向心力与加速度的作用,将高中物理的圆周运动难点,转化为可感知的实验过程。

围观悬浮彩球装置时,学生们观察气流对物体的托举效果,在直观现象中理解伯努利原理,建立“生活场景藏科学”的认知。
当科技馆的互动体验渐次安静,莆田五中的“百馆千所”实践已在高一学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这场活动,让科学不再是课本里的符号,而是可探索的乐趣、可实践的知识;让“使命担当”不再是口号,而是以科学武装自我、以知识奔赴未来的信念。而这,正是“百馆千所”活动的温度:以场馆为纽带,让科学教育照亮青春成长的方向。
撰稿: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