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莆阳启新章,课改薪火耀壶兰。9月19日上午,莆田市新课标领头雁第9组第十三次教学研讨暨暨莆田五中历史组第4周校本教研活动在莆田第五中学盛大开幕。领头雁小组成员与相关学科教师共赴研讨之约,以课例为窗、交流作舟,深探实践性学习激活课堂的生长密码。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由龚哲山老师主持,特邀福建师范大学郑士璟老师与杨来恩老师驻场指导,以专业视角为课堂改革把脉支招,共绘素养落地的实践图谱。
福建省历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莆田市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宋骆燕老师执教的高二历史人教版选必3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课,课堂以“路”为引,学生化身“文明探行者”,在敦煌壁画中破译文明交流密码,于史料互证里勾勒“丝绸之路”的诞生轨迹。当地图徐徐展开,草原、陆上、海上丝路如枝蔓延伸,波斯锦邂逅宋瓷、钢剑对话金银器,织就繁华的贸易网络。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让千年商路的精神,在青春的思索中焕发新生。
福建省历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莆田市领衔名师、莆田第八中学黄桂伟老师以《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大概念教学策略》为题,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他以“概念溯源—策略建构—实践深耕”为逻辑主线,紧扣新课标,系统阐释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为大概念教学奠定理论基石。实践分析阶段,他以“民族复兴”与“现代化”主题为案例,展示如何以大概念统摄单元教学,设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价值判断”的进阶任务链。整场讲座以理论为舵、策略为帆、案例为舟,实现“学科逻辑”与“育人逻辑”的深度融合,为高中历史教学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
福建省历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莆田市领衔名师、莆田第五中学龚哲山老师以《知为先 行为重——中学历史专业阅读力的培养》为题,为教师专业成长点亮阅读灯塔。他从“读什么”切入,强调需精选课标解读、前沿成果构建知识谱系;以“怎么读”破题,提出“问题导向精读、构建思维导图”的阅读方法;借“读之后”深化,倡导将阅读所得转化为教学设计创新、课堂生成优化、学术思维提升的实践行动。整场讲座为历史教师突破阅读瓶颈、实现“知行合一”提供了可操作的成长路径。
杨来恩老师对宋老师执教的《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课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该课以多元史料为基石,尤其通过深度剖析图画证史的独特价值,将丝绸之路的开通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叙事,教学设计精准对接新课标“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要求,有效引导学生从碎片信息中提炼历史逻辑。杨博士建议,教师可通过拓展文献、考古报告等跨类型史料阅读,进一步丰富教学素材库,让历史课堂在“论从史出”中更具思维张力。
郑士璟老师对宋老师执教的《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课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点评指导。他高度肯定宋老师的课堂紧扣新课标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环节,凸显历史育人价值。郑教授建议,史料教学可进一步融合审美教育,引入壁画、器物等多元史料,引导学生开展“人史对话”,在追问“史料何以生成”“历史何以可能”中设计梯度问题,让课堂从“史料解读”走向“历史深思”,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此次莆田市新课标领头雁第十三次教学研讨活动纪实暨莆田五中历史组第4周校本教研活动,以学科实践为刻刀,以协同研修为颜料,在中学历史新课标绘就的蓝图上雕琢出创新课堂的鲜活画卷。从历史事件背后的智慧启迪到历史思维逻辑的深度建构,从深度学习大概念教学的理论研讨到专家精准务实的实践指导,每一个环节都汇聚着教育者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刻思索与亲身践行。未来,莆田五中历史组将不断深入探索,让历史学科实践真正化作滋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源头活水,也将持续深耕课堂沃土,精研育人之道,携手谱就“立德树人传万代,润物无声育繁花”的教育新篇!
撰稿:龚哲山